我國國內的情況與國外不同。比較歐美工業發達國家,高科技研發試驗機構幾乎都集中在各大集團公司中,這使得一項科技研發完成后完全可以在第一時間應用于生產。而反過來,集團企業的?shy;濟支持成為研發機構的“靠山”,這樣就形成了一個良性?shy;環。而各集團之間的競爭,更使得集團企業的高層對于技術支持提高到重中之重。如何研發更好的技術為企業降低成本提高利潤,成為高層們的“小算盤”。
而國內的情況恰恰相反,科技研發隊伍幾乎清一色的集中在大學、研究所等。脫離了實力雄厚的財團公司的支持,僅僅依靠國家分配的一點點科研款項很難維持相當龐大的科研技術研發。而研發的技術也很難于企業生產在第一時間相融合。及其閉塞的消息渠道,繁瑣的審批手續,以及企業高層毫無遠見的?shy;營理念使得研發的技術進入企業生產地時間異常的長久。當技術進入企業,在?shy;過相當長的磨合期順利的融合到生產中時,就幾近過時了。如此的惡性?shy;環,無疑是中國裝備鑄造行業,乃至所有行業發展的絆腳石。
屈賢明認為,中國剛剛進入工業化的中期,尚處在?shy;濟轉型的過渡期,舊體制遺留的各種問題和新體制建立過程中的各種矛盾,均需要政府加強宏觀管理和?shy;調。在這種情況下,僅靠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的工業司是難以適應的。趙英也認為,目前中國制造業面臨著許多產業發展問題,各產業之間的組織?shy;調問題,一些涉及到許多行業的共性技術科研開發問題,環境布局問題等,確實缺乏一個有效的統一的考慮部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