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備制造業是關系到國民經濟發展和國防建設提供技術裝備的基礎性、戰略性產業。全球金融危機已對我國裝備制造業發展構成了嚴峻挑戰,羅百輝分析認為,在我國投資4萬億元拉動內需,刺激經濟增長的大背景下,加速裝備制造業產業轉型升級,有利于化解金融危機造成的不利影響,并實現我國從裝備制造業大國向裝備制造業強國轉變。
30年發展成就
經過改革開放30年的發展,我國裝備制造業已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形成了門類齊全、具有相當規模和一定水平的裝備制造體系,為國民經濟發展和國防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
首先,我國裝備制造業的支柱產業地位正日趨凸顯。近年來,我國裝備制造業迅猛發展,其增長速度高于制造業,已成為拉動國民經濟快速增長的主要動力。2007年,我國裝備制造業總產值達到11.94萬億元,占制造業工業總產值的33.77%,并超過日本、德國,位居世界第二位。
其次,我國裝備制造業自主創新能力明顯提高。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國外先進技術,支持企業自主創新和技術改造,開發出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重大裝備,建設了一批高水平的裝備創新平臺,一批重點產品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如桂林鴻程機械制造的HC1700超大型磨粉機,這是一款革命性、創新型磨粉機,此設備的出現出現填補了國內超大型磨粉機市場的空白,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第三,我國裝備制造業國際競爭力正進一步提升。在保持價格優勢的同時,質量、技術水平也有大的改觀,一批重大裝備已占領國際市場,在國際上樹立了良好的信譽第一。2009年以來,在中央一系列宏觀調控政策的積極作用下,裝備制造業企穩向好勢頭日趨明顯,調整和振興規劃的政策效果已逐步顯現。2009年前3個季度,裝備制造業總體運行平穩,增速逐漸加快,扭轉了利潤下滑的局面。
第四,我國裝備制造業的產業集聚效應初顯。各地根據自身的基礎和優勢,正在建設一批高水平的裝備制造基地,呈現集聚發展的端倪。隨著國企改革的推進,又出現了兼并重組的趨勢,產業集中度進一步提高。
第五,我國裝備制造業企業“走出去”取得初步成效。國內粉磨設備生產企業已在國際上嶄露頭角,逐漸成為國內領先大企業。如桂林鴻程礦山設備制造有限責任公司引進了美國、德國、日本、澳大利亞等國家的先進技術和工藝,建立了國際先進的生產線和一流的現代化檢測基地,并成立了磨粉機器研究中心,致力于磨粉機的技術改進和不斷創新。
然而,從目前的發展情況看,我國雖然已成為世界裝備制造業大國,但仍不是裝備制造業強國。主要面臨著一些問題:自主創新能力較弱,對外依存度較高,核心技術受制于人,在國際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粗放的發展方式還沒有根本轉變,片面追求發展規模和速度,尚未走出傳統工業化大量消耗資源的老路,整體素質不高,產業集中度低,缺少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產業基礎薄弱,基礎制造裝備、基礎元器件、關鍵原材料發展滯后,高新技術與傳統裝備工業改造結合不夠,裝備制造業信息化程度不高,遠不能適應我國工業化進程的需要。 |